angular问题总结
1.双向数据绑定
目前业内盛行各种MV框架,相关的框架不断涌现,而angular就是其中的一种(MVVM)。MV框架其实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将view层和model分离开来,降低代码的耦合性,做到数据和表现的分离,MVC、MVP、MVVM均有相同的目标,而他们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如何把model层和view关联起来。
数据在model、view层如何流动就成了问题的关键,angular通过dirty-check实现了数据的双向绑定。所谓的双向绑定,就是view的变化可以反映到model层,而model数据的变化可以在view体现出来。那么angular是如何做到双向绑定的?为何成为dirty-check呢?还是前端的一个原始问题出发吧:
在上面的例子中,存在两个过程:
- view层影响model层: 页面上点击button,造成数据count的数量增加1
- model层反应view层: count发生完变化以后,通过apply函数来反映到view层上
这是以前使用jquery、YUI等类库实现的数据处理,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很明显:
- 涉及到了大量的DOM操作
- 过程繁琐
- 代码耦合性太高,不便于写单元测试。下面来看看angular是如何进行数据处理的:
第一步. 添加watcher:就是当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,需要检测哪些对象,需要先进行注册
第二步. dirty-check:就是当有某个scope作用域下的数据发生变化后,需要遍历检测注册的$$watchers = […]
这样就实现了数据的双向绑定,上面的实现是否跟自定义事件很像呢?可以看到使用了观察者设计模式或(publisher-subscriber)。
2.依赖注入
使用过spring框架的同学都知道,Ioc、AOP是spring里面最重要的两个概念,而Ioc就可以里面为注入依赖(DI),很明显angular带有非常浓厚的后端色彩。
同样,首先来看下不使用DI,是如何解决对象相互依赖的:
在上面的例子中,类Benz依赖于类Car,直接通过内部New来解决这种依赖关系。这样做的弊端非常明显,代码耦合性变高,不利于维护。后端框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spring早期通过在xml文件中注册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,后来有通过anotation的方式更加方便地解决DI问题,COS端的同学可以看看后端的代码。
js语言本身是不具有注解(annotation)机制的,那angular是如何实现的呢?
1.模拟注解
2. 注入对象的创建
3. 获取注入对象
到这里,是否是看到很多后端框架设计的思路,没有anotation就模拟一个,难怪PPK要说angular是” a front-end framework by non-front-enders for non-front-enders”
3.controller通信
在实际开发中,应用系统会非常庞大,一个应用app不可能只存在一个controller,那么不同controller之间就存在通信的可能,如何解决这个常见问题,主要有两种方法:
1.事件机制: 把事件注册在$rootScope上,这样做的问题就是会在$rootScope上注册太大事件,会引起一些列后续问题
2.通过service: 充分利用angular的DI特性,利用service是单例的特点,在不同controller之间起到桥梁作用
4.service的特点
1.单例(singleton): angular里面只有service才可以进行DI诸如,controller、directive这些均不具有这些功能,service字面上就是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,跟具体的业务没有关联,而controller、directive则与具体业务紧密相关联,所以需要保证service的唯一性。
2.lazy new: angular首先会生成service的provider,但是并没有立即生成对应的service,只有到需要这些服务的时候才会进行实例化操作。
3.provider的分类: provider()、factory、service、value、constant,其中provider是最底层的实现,其他方式都是在其基础上的语法糖(sugar),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服务最终均要添加$get方法,因为具体service是通过执行$get方法生成的。
5.directive的实现
directive的编译(compiler)包括两个阶段: compile、link。简单来讲compile阶段主要处理template DOM,此时并不涉及作用域问题,也就是没有进行数据渲染,例如ngRepeate指令就是通过compile进行template修改的,执行compile后会返回link函数,覆盖后面定义的link函数;而link主要是进行数据渲染,分为pre-link和post-link两个环节,这两个环节解析的顺序是相反,post-link是先解析内部,然后才是外部,这样对directive的解析就是安全的,因为directive内部还可以包括directive,同时link是对真正DOM的处理,会涉及DOM操作的性能问题。
参考
https://angularjs.org/
https://github.com/xufei/blog/issues/10
http://teropa.info/blog/2013/11/03/make-your-own-angular-part-1-scopes-and-digest.html
http://www.quirksmode.org/blog/archives/2015/01/the_problem_wit.html
http://www.jvandemo.com/the-nitty-gritty-of-compile-and-link-functions-inside-angularjs-directives/